詐騙手段分析
詐騙案件中,詐騙分子虛構情節、編造謊言、隱瞞真相,取得被害人的信任后,讓被害人自動交出錢物,從而達到騙取錢物的目的。詐騙作案手段因時間、地點、條件和對象不同而異。用過對大量高校大學生受騙案件進行分析,犯罪分子的詐騙手段歸納起來主要有以下幾種:
一、虛構身份,騙取同情
詐騙分子假冒在校大學生或其親友、記者、華僑、領導子女等身份在各地流竄,接近大學生后,以請求幫助或幫助他人解決急需等理由,向學生伸手借錢,錢一到手,馬上逃離。這是詐騙分子慣用手段之一。
二、以假充真,以次充好
詐騙分子利用大學生對某些商品、外幣等不了解、不熟悉、辨別力差等情況,以質次價低的商品冒充質優價高的商品,以一些低值外國貨幣冒充價值大的英鎊、美元,對大學生施展騙術,屢屢得手。
三、招生聘員,設攤騙錢
現在大學生就業壓力增大,競爭更加激烈,一些大學生或為提高能力適應社會,或為解決暫時的經濟困難,紛紛走上社會,或報名參加培訓,或尋找就業機會。詐騙分子借此設下騙局,通過報紙、雜志或張貼廣告,發布培訓、家教和用工等各類信息,騙取學生培訓費、中介費、報名費及錄用押金等。為數不少的大學生交了中介費或者押金后,他們以種種借口不兌現承諾,甚至突然人去樓空,“蒸發”了事。
四、滋事生非,半騙半搶
詐騙分子數人一伙,分工配合,由其中一人故意與大學生制造矛盾,然后接機向大學生要求賠償損失,其他人員則以中間人、打抱不平著出現,詐騙甚至搶劫學生財物。社會俗稱的“撞猴子”“踩盤子”詐騙就是這類手段。
五、談情交友,誆財偏色
詐騙分子謊稱自己在家庭身世、物質條件、個人能力等方面具備良好條件,給自己披上“富家子弟”或“青年才俊”的外衣,博取對方好感,利用部分女大學生愛慕虛榮、貪圖享受的弱點,以交朋友、談戀愛為名投其所好,騙取女學生的親睞、信任,以達到玩弄異性或騙取錢財的目的。
六、紓難解困,下鉤放線
詐騙分子利用一些大學生急功近利、貪圖虛榮的心理,以幫助解決工作,提供代考英語四、六級的“槍手”和考試答案,讀研、留學、購物等為誘餌,騙取大學生錢財。
七、或堵或截,謀卡窺密
犯罪分子選擇高校周邊的銀行取款機,利用大學生防范意識不強的弱點,施展種種手段,或是放置攝像儀器、盜碼器竊取學生的卡號和密碼,或是安插金屬鉤、貼雙面膠設計吞卡現像,或是夜間設置障礙物封堵取款機出鈔口,或是分散學生注意力偷看密碼、調包銀行卡,頻頻得手。
八、虛假信息,詐騙陷阱
隨著社會信息化的發展,詐騙分子利用互聯網的網上購物、網上招聘、募捐求助、中獎信息,手機短信息的中獎、招聘,報紙雜志廣告的快速致富信息、郵寄購物等方式發布虛假信息,設下騙局,要求受騙者將錢存到指定的銀行賬戶,當受騙者按要求將錢存到指定的銀行賬戶后,要么是再也找不到發布信息者的蹤影,要么是只收到名不副實的產品。由于在這種詐騙案件中,行騙者與受騙者不正面接觸,比一般的面對面詐騙更隱蔽,更具有欺騙性,危害性更大。目前利用這種手段進行詐騙作案有愈演愈烈的趨勢,大學生受騙上當更是屢見不鮮。
九、網絡詐騙,防不勝防
越來越多的年輕人開始選擇通過網絡交友,但交友網站的誠信管理機制尚未成熟,網站對會員提交的各種資料缺乏有力的認證措施,網絡詐騙犯罪風險系數較低,作案成本低廉,致使網絡詐騙相當盛行。被騙受害人自我保護意識不強,僅憑網絡聊天所得的“良好印象”就單獨出去約見陌生網友,對于其中是否存在危險、如何采取必要的自我保護措施往往未加思索,致使網絡犯罪分子屢屢得手。當前,網絡交友引發的案件類型主要是詐騙,其次是搶劫、強奸、敲詐勒索等。犯罪嫌疑人及被害人以年輕人居多,多以婚戀交友為名、以異性作為犯罪對象,利用網站以交友的名義與事主初步建立感情,然后以缺錢等名義讓事主為其匯款,最終失去聯系,騙得款項多被用于揮霍消費。為此,建議大學生要提高防范意識,善于辨別網絡犯罪伎倆,保護自己的人身和財產安全,免受侵害。
上一篇: 劇毒化學品目錄(2015版)
下一篇:怎樣打火警電話